地圖認識
(一)甚麼是地圖?
地圖是一種記錄地面上地形和事物的實用圖表。在公元1880年以前,多用立體圖的方法繪畫;但之後則用平面圖的方法繪製了,換句話說,即是俯視而不是斜看地曲了。
科學的發展使測量儀器越來越精密,因而測量所得的資料,也就更準確;同時,繪圖的技術也由於適當地運用各種顏色符號和字體而得以不斷提高,這樣,地圖便由過去簡陋的形式而演變成今天複雜精密的面貌。
今天,地圖製作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,首先由測量員運用極精密的儀器在空中及地面測量;然後由繪圖員把這些資料繪在地圖裡。在這些地圖裡,我們將會找到等高線,等深線,比例尺,方向標,格子網,符號等等。
(二)地圖的種類
1. 地形圖-地形圖可將地面的事物表達出來,這包括地形,河流,公路,小徑及村落等;事物的詳盡程度與比例有關。在本港1:20000的地圖較適用於野外旅程。
2. 城市圖-此種圖大多只表示出街道與市區的重點。
3. 測量圖-這種地圖能表示所有地圖資料包括燈柱等細微事物;通常這種地圖的比例由l:600到1:5000
4. 其地-氣侯分佈圖,海事圖,航空圖,旅遊圖等。
(三)地圖閱讀的意義
地圖閱讀的含義,經常被人所忽略,其實簡單而言它是對地圖上資料的認識和了解,從而將這些資料應用於實地上。
明白地圖上的資料是地圖閱讀的基本要求,通常這些資料是指符號(圖例),比例,圖網,量度距離等,而透過這些資料推算出實際地面情況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。
公路,建築物及其他詳細的人為事物比較容易演繹,但從等高線理解出山形地勢則十分困難;這種技能是必須在戶外實地學習,逐漸累積經驗才能達致的。
每張地圖的準確程度,可靠性及時間性都有偏差,但我們可運用圖上的簡史如測量日期,覆量日期去估計其可靠性。通常由較大比例縮小兩繪成的地圖較末經縮小的地圖之可靠性為高。
(四)圖邊資料(Marginal Information)
以文字、數字及符號說明該地圖的一切資料。
1. 圖名(Title)-以圖中最著名或重要的地方命名
2. 編號(Sheet Number)-指示出該張地圖在該組地圖的號碼
3. 比例(Scale)-比例通常會明顯地印在圖的上方
4. 組別(Series Number)-用一組字母及數字以識別該組地圖,例如HM20C
5. 版次(Edition)-表示該地圖的出版年份及次數
6. 索引圖(Indes)-顯示該地圖在本港地區的位置
7. 版權機構(Copyright)
8. 地圖書體(Map Lettering)-利用簡單介紹不同書體表示不同地理形象
9. 座標數據(Grid Data)-分別有香港方格網及統一橫墨卡托方格網
10. 正北,磁北及方格北,差距(Declinations)
11. 比例尺(Scale Rule)-方便量兩點距離
12. 方格網區(U.T.M.Grid Zones)-統一橫墨卡托方格網讀法舉例
13. 測量機構(Survey Institution)
14. 圖例(Conventional signs)-解釋地圖內符號的意義
15. 本圖簡史(Sheet History)
(五)地圖保養
1. 應用膠袋封妥或上保護膜,避免受雨水淋濕而破損。
2. 使用時,避免地圖受石塊,樹枝及筆尖所刺穿。
3. 不要在地圖上直接書寫,應該用油性顏色筆書寫在地圖上膠袋面,用後以火酒將膠袋筆跡抹淨。
4. 舊有地圖需依照原有摺紋摺。
5. 如地圖膠袋內有水蒸氣,應將地圖取出吹乾後再封妥。
(六)地圖摺法
地圖摺法並無固定格式,可按使用者的習慣而定,惟目的以能夠方便閱讀資料和合併同組地圖使用為主,所以同組別地圖,必須以相同力法覆摺。
1. 摺邊-除圖名及左面座標資料外,向後摺去其餘紙邊。
2. 上下對摺-將已摺邊地圖上下對摺一次。
3. 中間對摺-將已上下對摺之地圖再中間對摺一次。
4. 底面對摺-再將底面兩幅向外分中對摺,使整地圖成四摺風琴形狀。
比例及距離
1. 比例種類:
將實際距離及面積依一定比率縮小繪成地圖,這比率稱為地圖比例,由於每張地圖的比例都因需要而不同,所以必須在地圖上註明,通常註明的方法有四種:
1.1 文字表達:
例如:1厘米比1千米(1CM TO 1KM)
1.2 比例尺:
1.3 分數比:
1.4 比例式:
例如1:2000 1:5000
2. 距離與面積的關係
實地距離在1:10,000的地圖上比較在1:20,000的地圖上長度會大一倍;但面積則為開方倍數加大或縮小。
2.1距離
2.2面積
3. 距離:
量度地圖兩點之距離,必須以圖例中心點為準,如建築物、燈塔、山頂等之圖例,其量度之方法如下:
3.1 直線的距離-利用直尺或紙邊在地圖上量度距離,然後放在地圖邊的比例尺旁,便可找出實際的距離。
3.2 曲線的距離-將整段曲線分成若干段直線垃度或利用線來量度,亦可用紙邊沿著曲線曲折展轉然後度其長度。小繩子因有張力,並不準確,故不宜使用,利用量距器量出圖上距離再化成實際之平面距離,誤差較少,最為理想。
3.3 粗略估計距離-香港1:20,000(HM2OC)地圖上每一方格的任何一邊長度通常都是5CM。實際距離是1公里。可以利用來作粗略估計地面上事物的實際距離。
4. 習用圖例:
4.1 圖例:
每幅地圖皆有圖邊資料(Marginal Information)方便使用者查閱,其中較重耍的是圖例。圖例是將實地上事物,根據其形狀及特徵,利用符號,圖形,顏色繪畫在地圖上,不同地圖會用不同圖例,一般而言要用圖例表達的景物分為三大類:
4.1.1 人工建設-包活橋樑、城鎮,道路等
4.1.2 天然景物-包括山嶺、海洋,植物等
4.1.3 界線-包括地區界線、國界等
4.2 地圖上各種慣用顏色所表示的事物。
4.2.1 藍-有關水的形態加河流、湖、海等。
4.2.2 綠-有關的植物如山林、草地、耕地等。
4.2.3 啡-有關地的形態如沙灘、砂地、等高線等。
4.2.4 紅-主要公路及其他行車路線等。
4.2.5 黑-小路、橋樑、鐵路,架空電纜等。
4.2.6 灰-建築物、峭壁、漂石、岩石等。
5. 一般常見的地圖圖例
地圖方格網座標
1. 網格系統(Grid Reference):
1.1 網格的意義:
由於地圖上之地名大多,如果沒有一個孝查系統,在地圖上找地方就十分困難。所以專家們在地圖畫上很多橫直交錯的網線(Grid line),稱為地圖網(Grid Map),或簡稱網格(Grid),以顯示該地的位置。
1.2 網格系統:
網格中橫直兩組直線相交成直角組成。縱線叫東距線(Eastings),是表示網線起原點(0•)東向之距離。橫線叫北距線(Northings),是表示從起源點而北向之距離。閱讀坐標時先讀東距線,後讀北距線。
兩網線之間的實際距離是1,000公尺,網線上之數字是劃-從東,北走時順序加大(如1,2,3,....)。在較少情況下亦會在尾後加上細小'O'字。例如:東距O6(EastingO6),北距66(Northing66),是表示在起源點(O)以東206000公尺及以北2466000公尺。
網格系統乃依墨卡托方格網系統(UTM),因此香港位於東向114(114E),分別坐落於第49區(即114E之西面)及5O區(即114E之東面)。
2. 網格座標之讀法:
2.1 先東後西(即先橫後直)。
2.2 從左至右,由下至上。
2.3 橫直座標值寫在一起,成一組連續數目。
2.4 橫直座標值之位數要相等。
2.5 每組座標值並非指一點,乃指該點所在的右上方格整格的面積。
1000公尺X1000公尺是四位座標實地面積。
100公尺X100公尺是六位座標實地面槓。
10公尺X10公尺是八位座標實地面積。
3. 網格坐標的讀法舉例:
1. 四位座標 ---- KV 22 81 ( A 點)
2. 六位座標 ---- KV 224 813 ( B點)
3. 八位座標 ---- KV 22458137 ( C點)
等高線及地勢
1. 高度表示法
1.1 暈滃法-利用順沿斜坡之短線(暈滃線)表示高低,短線越疏遠,坡度越平緩;玻度越峻峭,則短線越靠攏。(圖-A)
1.2 暈渲法-假設光源從西北方射來,垂直拍出的地理模型圖片相似,光和影突出陸地之高低。(圖-B)
1.3 等高線法-等高線是把所有海拔高度相等地方連接起來的線(把水平線下深度相等之地方連接起來的線叫做等深線)。(圖-C)
2. 觀察等高線要點
2.1 等高線是表現地貌。
2.2 等高線相隔愈遠,則地貌愈平坦。
2.3 等高線愈接近,則地貌愈陡斜。
2.4 等高線距離平均,則坡度平均。
2.5 等高線是一連績不斷的密閉曲線,只在懸崖的地方,因坡度大斜,等高線因重疊而看來好像被切斷。
2.6 等高線上闊下窄,表示凸玻,視野較近。
2.7 等高線上窄下闊,則表示凹玻,視野較遠。
2.8 蜿蜓曲折而相隔甚遠之等高線表示地形起伏,在該地活動人士必須小心迷途,應觀察山形去勢,以瞭解清楚。
2.9 等高線之間距離愈不規則和接近,表示地形愈崎嶇,相反,則地形較平坦。
3. 地形表示方法
地形是地球表面的輪廓面貌,須用特別方法於地圖上顯示。高度和形狀是表示地形的兩大要素。方法有二:
3.1 三角測量點-經精密測量後,找出一些山頂的高度,並標明於地圖上,以便協助測量其他地勢的高度。
3.2 高程點-祗作粗略測量,用以標明一些地方的最高點或山頂的高度。
4. 三角測量點與高程點示意圖
5. 山形地勢的辨別
A |
海岸 |
G |
山隘 |
M |
獨立山峰 |
B |
平石 |
H |
起伏地形 |
N |
緩坡 |
C |
沙灘 |
I |
小山峰-山仔 |
O |
高原 |
D |
江口 |
J |
氾濫平原-曲流 |
P |
峻坡 |
E |
海岸低地-平原 |
K |
河谷 |
Q |
凸竣坡 |
F |
斷岸頂 |
L |
山嘴 |
R |
凹峻坡 |
6. 在野外普通的地貌識別有下列各種
|
B漸斜坡
C凸坡
D凹玻
|
|
|
7. 橫切面圖
圖(一)是一個小丘,如沿著AB下切,把小丘分成兩墩,(圖二)畫著斜線的面就是AB的橫切面了。橫切面和地面相交,表現出該陸地的外形的線叫輪廓。橫切面是表現地形的一個好方法。
因此,我們常常根據等高線圖繪畫橫切面圖。繪畫時,應按照下列的程序:
7.1 選定一適當的垂直放大比數,通常不應超過5倍,以免所顯示的地形不真確。
例如:垂直比例為1/2厘米代表1OO米或1:20000
地圖比例為1厘米代表20000厘米或1:20000
7.2 按照垂直比例及AB長度畫適當數量的水平直線。最低的水平線由(0)開始編數字,以代表地形的高度。
7.3 最底的一條線代表海平面;其他的依次代表100公尺200公尺等。橫線的距離依照垂直比例。所以,橫切面圖有兩比例尺,水平的和垂直的。水平比例尺和等高線圖的比例尺一樣,垂直比例尺則按實際需要而定。
7.4 把一紙條邊緣放在切面線AB上,在每一等高線和切面線相交的地方作一記號如圖(四)
7.5 把作了記號的紙條放在已準備好的圖表的海平線上,並在線上同樣註上記號。從每一個記號作一垂直線,使之和等高線所代表的高度的橫線相交。(圖五)
7.6 把這些交點連起來,連線要盡量平滑。這連線便是AB距離的地勢橫切面圖。(圖六)
8. 相互視程
兩個站在不用地方的人,都能夠看見對方,我們說們能夠互視;反之則稱為不能互視。地面上兩點能否互視取決於它們之間的地形。如果我們想知道在地圖上的兩點能否互視,可利用繪製橫切面圖的方法,在紙上面得知。首先繪出兩點之間的陸地橫切面圖,然後再用直線將兩點連起夾,如果直線透過橫切面,兩點便不能夠互視(圖的B和D);如果直線不透過橫切面,兩點便能夠互視(圖的A和B)。
指南針和方位
(一)指南針使用:
指南針(羅盤),是量度方位的工具,其指針(磁針)之兩端分別指向南及北方。而指向北方之指針多塗上顏色(紅色或螢光劑),以便辨別及晚間使用。
(二)指南針的種類:
1. 稜鏡式(Prismatic Compass)
用三稜鏡折射原理,令目標點及觀察者之位置能置放直線內,使能快速閱讀方位度數。
2. 西維氏式(Silva Type Compass)
瑞典出產,輕便實用;用透明膠底板,易於放在地圖之上量度方位,距離和劃線。
3. 其他式樣:
包括航海用的及航空用的羅盤,其形狀設計和構造較上兩類指南針更為特別及精密。更具防磁、防震、防干擾及轉盤水平自動調節。
(三)指南針的保養:
1. 存放和使用時應保持水平,使磁針能自由轉動。
2. 防受碰撞。
3. 切勿接近鐵器,電器和有磁性物件。
4. 用後應清潔。
(四)指南針的方位表示法:
1. 羅盤法
基本分為四方位,即東(E)、南(S)、西(W)、北(N)。較精密者可分為八方位,十六方位,及三十二方位。(圖一)
2. 象限法
將羅盤分為四個象限。當表示方位時,如在觀測者的北面,則方位角度為由北向西或東起計;如方位在觀測者的南面,則方位角度則由南向西或東起計。(圖二)
例:在觀測者O的位置,
A的方位為N50° E(北50° 東)
B的方位為S14° E(南14° 東)
C的方位為S60° W(南60° 西)
D的方位為N67° W(北67° 西)
3. 方位角法(方位法)
方位角正北(O°)起順時針方向去量度,其角度表示單位有以下三種:
例:NE(North-East,東北)
NNE(North Norht-East,東北偏北,東北北)
3.1 度(Degree System)
將圓周分為三百六十份(36O°),零度為正北。每度又分為六十分,每一分可分為六十秒,如74° 18’39”可讀作74度18分39秒。
3.2 苗氏(Mil System)
軍部採用此法量度方位,將圓周分為六千四百份(64OOmil),每份為一苗(mil),簡寫為”M”。
3.3 基爾(Grade System)
將圓周分為四佰份,每份為一基爾(Grade)。一基爾分為一佰毫基爾(Centigrade)。基爾可簡寫為"g":而毫基爾簡寫做"c",此方法為德國及歐洲所採用。
以上三種度數之換算法如下:
400g=360°=6400M
100g=90°=1600M
1g=54°=16M
6.3c=3.4'=1M
1'=0.3M
1°=17.8M
(圖三)
4. 方位表示法
4.1 方位(Bearing)
是從一固定直線(正北0°)依順時針與另一直線間之角度。對目標來說,可稱為前視方位(Forward Bearing)。例(一)甲在A點,乙在B點,在甲而言,乙之方位是30°(圖四)。例(二)甲在A點,而固定線為AP,乙在B點;在甲而言,乙方位則為3O°(圖五)。
4.2 後視方位(Back Bearing)
是指被觀測之目標點的前視方位回溯觀測者與固定直線(即正北)之角度。例(一)甲在A點,乙在B點,在甲而言,乙之方位是3O°,則後視方位為2lO°(圖六)。例(二)甲在A點,乙在B點,在甲而言,乙之方位是245°,則後視方位是65°(圖七)。
前視方位與後視方位之關係和計算法:
(i) 如前視方位少於18O°,則將此度數加18O°,所得就是後視方位度數。例:前視方位是76° 後視方位則為76° +18O° =256°
(ii)如前視方位大於18O°,則減18O°就得後視方位之度數。例:前視方位是256°後視方位則為256° -18O° =76°
(五)地圖上的三個北
1. 正北(True North)
在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與北極的聯線,即經線。所有經線都是正北線。在地圖上正北是以星符來表示。
2. 綱格北(Grid North)
又名方格北或圖北,是地球表面虛擬的南北向線,與東西向線交成網格,南北向線指向上者就是綱格北,在地圖量度兩點的方位便是我們常稱的Grid Bearing或Map Bearing。
3. 磁北(Magnetic North)
是指南針所指的北方,指南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而分指南北,以指南針測量出目標的方位稱為磁北方位(Magnetic Bearing)。
4. 磁北差距
地球本身便是一個大磁場,內部有一磁軸通過地心到南北兩極,形成了地球表面的磁場。
磁北極在加拿大境內北部克生灣附近,距正北約一千四百英里。磁北並非固定放一位置,它以四年為一周期循環於地球表面的一區域。因此讀圖者應留意地圖上有關當地正北及磁北的每年差別變化,以調整方位角。
磁北與正北的差距便稱為「磁北差距」簡稱「磁差」。磁差分偏東及偏西,這是因量度者所在的地球位置不同所差生的差別和偏向,有些地區的磁差竟可達三十度。
香港的面積細小,與磁北相距達半個地球,因此正北、網格北及磁北的角度差距影響不大,可不必計算角度的補差。
(六)地圖校定法(Setting / Orienting / Orientating A MaP)
校定地圖,使與實地南北方向符合,用以確定自己的方向及位置。
1. 根據地貌校定-觀察週圍環境如道路、小徑、山形、山脊及河流等地貌,印證地圖,將地圖轉動至與實際地貌配合,則此時地圖已校正。
2. 用指南針校定-將指南針的定向箭嘴與目標(前進)指向箭嘴校成一直線置於地圖上,轉動地圖至指南針兩旁之肋線與地圖綱格北線同一指向,則地圖便與實地方位相配合。(圖二)
地圖和指南針的運用
(一)在地圖上量度方位(Map Bearing / Grid Bearing)
在地圖上量度方位可以用量角器或西維指南針(在遠足活動中多利用指南針),目的是要表示目標點與觀測者之位置角度。
現假設觀測者於A點,測量B點的方位,方法如下:(圖一)
1. 將AB兩點連一直線。
2. 將指南針底板的邊線緊貼AB線(即目標指向箭指向目標點,因其箭嘴平行底板邊線)。
3. 轉動轉盤,使定向箭嘴與網北線平行及向北(不需理會磁針)。
4. 轉盤上方位的度數便是B點的方位。
(二)用指南針校定方位向目標點前進
當在地圖上量度出目標點方位後,便可利用指南針找出實地目標點方位,繼續前進,方法如下:
1. 在地圖上量度目標點方位(Map Bearing)。
2. 保持方位閱讀線上目標點之度數,或將目標點方位度數調校於閱讀線上。
3. 轉動指南針,使磁針與定向箭重疊及同北向。
4. 依目標指向箭之方位前進。
(三)利用指南針在地圖找出自己位置
1. 單切法(Single Bearing Method)
若己知自己所行之路線,如小徑,小丘,及山脊上等。就可利用附近的景物,測量其方位,便可在地圖劃線找出位置,方法如下:
1.1 在地圖選擇一個明顯之目標點。
1.2 用指南針指向及找出目標點方位(Field Bearing)。
1.3 保持轉盤原有之位置,並將指南針平放放地圖上,使底板邊線貼著目標點,然後再轉動指南針,使定向箭與地圖之網北線平行及同向(不必理會磁針)。
1.4 由目標點經底板邊線延伸,直切所行路線,此交點便是自己的位置。
注意:C、D之步驟可用量角器於目標點用後視方位角度,劃線直切所行路線。
2. 兩點相交法(Cross Bearing Method)
若果我們不知準確位置,可以利用附近明顯景物測量其方位,便可在地圖劃線找出位置,方法如下:
2.1 在地圖上選擇兩個明顯目標點。
2.2 用指南針指向目標找出其方位。
2.3 保持轉盤原有之位置,並將指南針平放放地圖上,使底板邊線貼著目標點,然後轉動指南針,使定向箭與地圖之網北線平行及同向(不必理會磁針)。
2.4 由目標點經底板邊線延伸,劃一直線。
2.5 另一目標點方位,也從第C、D之步驟再作一直線,兩線相交點即為所在位置。
3. 三點測量法(Resection)
此方法如兩點相交一樣,祗多測繪一個目標點方位,三線相交,可能不會交於一點,如三角形細小者,可以作準;如三角形過大者,便要重做測量法一次或選擇其他目標點,亦可依地貌辨別自己所處位置和附近 景物(見圖二)。
(四)不用指南針在地圖找出自己的位置
1. 觀察附近的明顯目標物,例如:道路、小徑、河流、山丘或遠崗及其他地貌;
2. 轉動地圖,使目標物的位置及方向與地圖相符;
3. 用眼睛作直線瞄射或用尺、筆等作瞄射,粗略推測自己的位置;
4. 再觀察左右景物,確定位置的準確性;
5. 等高線及地貌對判斷自己的位置極有幫助。
(五)實地測量方位(Field Bearing / Magnetic Bearing)
當我們要在實地測度目標方位時,便需用指南針,方法如下:
1. 將指南針平放於左手。
2. 將目標指向箭指向目標點與自己成一直線。
3. 轉動轉盤使定向箭嘴重疊磁針及同北向。
4. 在轉盤上的方位度數即為目標點方位。
不使用指南針尋方向
我們在郊野活動,指南針可能因進行活動時損壞而失靈,因而用其他方法找尋方向的技巧亦應稔熟,並能靈活運用。以下是三種有效的方法:
1. 利用太陽、月亮和星座。
2. 利用太陽和手錶。
3. 利用天然景物。
(一)太陽
天空依順時針方向運轉,這現象是因地球環繞太陽運轉及自轉是逆時針方向所形成。所以,我們說太陽從東方升起,升至最高點時(日過中天,亦即中午時分),太陽的位置在我們的南方;太陽再向西方走,亦即是日落。太陽下於地平線後依然往西走,第二天早上從東方升起。由於地軸傾斜,北半球在夏季裡,太陽照射時間較長,因此太陽會較為早些升起放東北方,而較遲時間落下放西北方。相反,北半球的冬季,太陽照射時間較為短,因此太陽會比較遲些升起於東南方,兩較早時間落下於西南方。
所以太陽的陰影亦可以作為找尋方向的方法,如下表一及圖一所示:
豎立木棒據其陰影可找尋方向,其方法如下:
將木棒垂直插在地上(圖二),以木棒的根部O點為圓心作一個圓周,以上午某時木棒陰影與圓周線之相交點作A點,又以下午木棒陰影與圓周線上另一點為B點,AB弧中點與O點之連線則為南北指向線。
1. 利用太陽和手錶測方向
此方法有三種:
1.1 將指針的手錶錶面平放,轉動手錶使時針指向太陽,將一根幼枝或火柴枝立於錶面時針尖端,轉動手錶使幼枝陰影重疊於時針上,時針與錶面數字12之間夾角分中,此分角線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。
1.2 將指針的手錶錶面平放,令一根幼枝或火柴枝立於錶面之中心點,轉動手錶使幼枝陰影與時針重疊,時針與錶面數字12之間夾角分中,此分角線所指的向就是北方。
1.3 將指針的手錶錶面平放,用一根幼枝或火柴枝立於錶面之中心點,轉動手錶使陰影線之位置為時針與錶面數字12之間之夾角分角線(即分角線指向太陽)、則中心點與錶面數字12之聯線向為北方。
2. 利用太陽的位置推算方向
太陽約上午六時由東升起,至中天時約中午十二時,約下午六時運行至西方落下。它由東水平線至西水平線轉運了180。,所需時間為十二小時,即上午六小時,下午六小時。由此我們便可以由手錶指示的時間推算方向,其方法為:
2.1 緊記每一隻手掌的大姆指至尾指之距離代表一小時。
2.2 緊記中午12時正太陽位置在正南方。
2.3 緊記上午六時至中午十二時前,手掌以順時針方向移動。而中午十二時至下午六時前,手掌以逆時針方向移動。
2.4 測量時面向太陽,伸直一隻手,手指散開,用大姆指或尾指搭著太陽,然後根據當時是上午或下午幾時,再用上述第3點方法移動手掌,最後移動到的手掌直指向的方向便是正南方位。
例一:上午十一時
方法-:測量者面向太陽站立,伸直手掌用大姆指或尾指搭著太陽順時針方向那面,因為12時是正南方,而11時距離12時是一小時,是一隻手掌位,因此現在這手掌所指方向便是正南方位,如圖二所示。
例二:下午三時
方法-:測量者面向太陽站立,伸直手掌用大姆指或尾指搭著太陽逆時針方向那面,因為12時是正南方,而下午3時距離12時是三小時,是三隻手掌位,因此最後栘動那隻手掌直向的方向,便是正南方位、如圖三所示。
(二)月亮
月亮是地球睢一之衛星,其光亮是反射太陽光線,由於其運行位置於不同方位,受光球面因而經常變化,我們見到月亮是由東力升起,西方落下。受光球面有圓球,半圓,彎月等不同形象,稱為「月相」。月相之變化,在時間和出現方向有一定之規律,因此,祇要知道月相和時刻,就可以找尋方向,以下是月相及其位置(表二)。